(通讯员:崔飞燕)11月4日上午,第116期喻园求真学术讲座在东七楼203会议室举办。上海交通大学3344体育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杜玉华应邀作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场及其转向特征》的学术讲座。我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文红玉以及部分硕博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我院院长岳奎主持。
讲座伊始,杜玉华指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创造”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初步构建起的相关理论体系也体现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她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两次会议的重要主题,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意义。
随后,杜玉华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历史进程和实践转向三个部分对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展开阐释。她强调,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代化”的文字表述,但是其中很多相关观点和立场都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提醒大家要广泛阅读经典文本,从中寻求理论依据。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化的经典文本分析中,杜玉华指出现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探索。
接着,杜玉华从历史对比、现实案例、未来展望入手,总结了现代化的三大特征,即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更迭、实现道路具有多样性、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她通过分享中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追求“小康”三大探索阶段,最后在党的十八大后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启发大家要注重历史形势发展变化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结合,挖掘提炼其中的逻辑理路。
最后,在交流讨论环节,我院博士生顾慧卿就如何快速有效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寻找合适的理论与杜玉华教授展开交流。
文红玉教授高度赞扬了杜玉华教授的报告。她表示,杜玉华教授具有很强理论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报告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深切联系了现实的政策与案例,对于我院学子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热点话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讲座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拓展了我院师生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为科研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